发展参考

推进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

2023年03月14日 09:23  点击:[]


在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制度环境的变革为其特色发展带来了契机,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调了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的方向,“双一流”建设调整了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了地方师范院校的地域文化。地方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为特色化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聚焦教师教育,深化地方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聚焦区域特色,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实现特色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明确要求“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继续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

第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权责关系,构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机制。政府部门需要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场地、基础设施、经费、人力等条件,提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以及其他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规划上实施方向引领,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第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了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自主权。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进程中,政府不仅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同时对高校内部治理水平和自主办学能力也提出了要求。这有利于全面激活地方师范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形成促进学科发展,激发学科运行活力和学术生产力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

第三,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了地方师范院校所在地方的社会监督反馈力量。大学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积极融入外部环境。地方师范院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大多来源于所在地方,其培养的人才、生产的知识大部分也输送到地方。因此,地方社会的反馈机制在地方师范院校协同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社会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造成的差异性必将通过反馈机制作用于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发展。

“双一流”建设给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并在同年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除了6所部属师范大学悉数入选外,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地方师范院校也成功跻身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行列。可以说,“双一流”建设为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第一,“双一流”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有助于促进地方师范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特色的学科往往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最突出的特色,地方师范院校可以突出发展教师教育等某一优势学科,实现“点”上突破。

第二,“双一流”建设采用每五年一个周期、动态支持的机制,有助于打破高校身份固化的局面。动态调整和动态支持机制对地方师范院校造成了双重影响,既给高校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激发了高校办学活力,也给高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不断涌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可以成为地方师范院校学习的动态榜样。

第三,各省级政府按照国家确定的“双一流”建设原则和措施,开展省级层面的“双一流”建设。地方师范院校多为省属重点大学,在区域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强,省级层面的“双一流”建设可以为地方师范院校提供更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使地方师范院校把握住新机遇,迈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了地方师范院校的地域文化

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既需要物质力量支持,也需要精神力量支撑。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文化等支持。

第一,乡村振兴亟需地方师范院校给予文化帮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乡村文化的复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特别强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明确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地方师范院校因与乡村教育的紧密联系而自然成为协助乡村学校和教师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新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方向。

第二,乡村振兴亟待地方师范院校供给具有乡土情怀的优秀教育人才。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关键是教师。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师范院校提出了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教育人才的要求,并为之创造了契机。乡村振兴战略对地方文化和乡土情怀的强调,将有助于地方师范院校形成基于本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谱写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策略

当前,国家出台了系列规划和政策,为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之下,地方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为特色化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聚焦教师教育,深化内涵式发展,聚焦区域特色,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为特色化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地方师范院校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地方师范院校要实现资源的积聚和优化,为自身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同时要树立自主办学的意识,在推进管办评分离过程中加强自主办学优化机制的建设。

社会资源包括资金投入、人才资源、产业资源、学术资源、技术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在利用社会资源实现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应注重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和区域的界限,将社会机构的知识和创造力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资源进行结合,推进各要素最优化整合,产生“协同放大”效应,实现“协同创新”。社会资源参与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体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攻关、服务地方等方面,这将为地方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在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地方师范院校要重视社会的监督反馈。当地方师范院校从所在地域中获得了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后,应当接受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地方师范院校应该主动动员相关社会单位建立起专门评价机构,完善评价制度和反馈机制,促进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

2.聚焦教师教育,深化地方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

地方师范院校要充分认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把教师教育事业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重点支持的战略领域,坚持教师教育主业,优先谋划教师教育工作,优先保障教师教育投入。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也将“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作为重要原则,引导高校发展壮大自身优势学科,这为地方师范院校加强教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地方师范院校应把握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人才评价等都应该以教师教育为重点,以区域教育发展需求为指向,以引领区域文化教育发展为目标,提升教师教育特色。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和部属师范大学,与前者相比,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不强调学科前沿和学科系统性知识的掌握,而是重点关注中小学的学习与教育规律;与后者相比,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并不强调全国性的普适研究,而是注重将最新的有关学生发展、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区域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证化、行动性研究,在与当地学校合作中,帮助学校、校长和教师掌握研究的基本规范,学会理性思考问题,不断促进教师发展。

聚焦教师教育,并不是否定或限制地方师范院校开办非师范专业,而是强调非师范专业的开设不应简单模仿综合性大学,应该围绕区域文化教育发展需求,及其与师范专业的联系程度和自身发展优势确定,这样所设置的非师范专业不仅不会削弱师范专业,还可以与师范专业共同作用于区域发展,更好地担负起地方师范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3.聚焦区域特色,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根据本地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形成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化的产业已经成为各地促进地方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效途径。地方师范院校应聚焦区域教育发展,积极服务地方教育、服务社会。特别是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因其在教育和文化传播上的优势而比其他类型大学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接近和了解地方的需求,能够更深入地方为乡村文化教育繁荣贡献力量。

现代大学的兴起源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为本地区提供合适的人才和专业服务,世界上很多大学的名称都是以其所在地来命名的。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看,美国在19世纪中叶兴起“赠地学院运动”,高校通过所赠土地的收益维持运转,与之相应,这些高校要通过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专业咨询等为所在地提供回馈,其典型是威斯康星大学。该校通过校长范海斯(CharlesVanhise)和麦卡锡(CharlesMcCarthy)教授的凝练形成了以“地方大学服务于地方”为核心的“威斯康星理念”。自此,世界各地的大学,尤其是地方大学都将服务区域作为自身立足和发展之本,通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形成了高校发展的百花齐放格局。这些历史经验都值得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学习与借鉴。

地方师范院校应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之本。首先,地方师范院校应该积极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成为地方文化保护、研究、继承与发展的中心,与政府、文化机构、媒体等合作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其次,地方师范院校应通过广泛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走向,以结合需求并适当超前的原则完善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等,成为地方教育振兴的人力资源中心。再次,地方师范院校要与政府密切联系,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开展多学科、多视角的调研,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性、前瞻性的研究报告,发挥地方文化和教育智库的作用。最后,地方师范院校应从制度和措施上引导、鼓励、帮助教师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中密切关注区域社会发展所需,为促进地方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1期,作者:郑霁鹏、王飞、王海平)


下一条:湖南省推动教育科研向智库研究转型 下好教育高质量发展先手棋

关闭